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报考指南  > 考研新闻

立德树人 书写新时代强农兴农新篇章

时间:2020-09-15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新闻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牢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新指针,为全体涉农高校在新时代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办学职能提出了新遵循,更为新时代涉农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党分忧、为国奉献再建新业、再立新功提出了新的靶标。为此,提出如下思考和倡议:

  一是加快构建“五育并举”的新时代“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体系。要牢牢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特别是将实践育人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进行重点改革,将耕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生“三农”情怀教育、“知农爱农”情怀教育,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五千年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的精神和力量,体验和认知中华文化中“耕读传家”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自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人民乃至人类的营养和健康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安全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责任,乡村治理和农民福祉更是我们的天然职责,凡此种种,涉农高校必须拿出“硬核”科技,因此,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构建起中国自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驱动作出农林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

  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的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举国体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基础和根本,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和追求,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和宏大场景决定了全体涉农高校需要携起手来,联合涉农科研院所、涉农产业界,共同面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打一场长期的联合攻坚战,在中央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要主动揭榜挂帅,共同探索新型的举国体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支撑。

  四是加快构建全球农业和国际发展共同体。人类共同的家园需要全球人类共同守望,我们应围绕全球农业要素流动、全球公共卫生和疫病防治、全球饥饿应对和减贫、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全球资源和生态安全等人类共同议题积极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

立足黑土地 办好新农科

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晓杰

  吉林省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把加快发展高质量农林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农科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筑基赋能。

  一、高位统筹,以新机制为新农科建设布局。省委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坚持“四新”理念(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分近、中、远三个目标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全省“新农科”建设谋篇布局。

  二、打造样板,以新模式为新农科建设筑基。在完成“面”的布局之后,学校开始寻求“点”的突破。大力推动吉林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探索建立“三融三通”协作机制,先行先试,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打造“协同育人”吉林模式。立足于校所共建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对外合作中心三个试验区,构建起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的“三融”平台,着力打破校所人员互聘资格界限、教科成果申报认定界限、财务使用界限,真正实现人员身份互认互通、成果共享互通和经费共用互通的“三通”机制,全面提升了农科教深度融合层次,为全省新农科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三、突出育才,以新体系为新农科建设赋能。立足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吉林建设者,创新完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基础实验班,实施“2+X”本专科人才培养模式;设立高级创新班,探索“2+X”硕博连读和“4+X”本硕博培养模式;设立“产业教授”,吸引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任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目前已出台《省属高校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按照“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免收学费”方式,从今年起,在提前批次连续5年每年招收300名“订单式”本科农科生,为15个脱贫摘帽贫困县和艰苦边远地区定向培养。今年,已完成17个涉农专业300人的招生计划(平均录取分高于全省本科录取线80分),逐步构建起为基层培养有本领、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体系。

扛起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使命

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

  浙江大学立足综合性大学办新农科定位,在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中构建全方位育人生态、发挥多学科会聚优势、强化创新引领。

  一、突出德才兼备,将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核心素养。一是在教育变革中提升知识水平,率先开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形式,建设智慧农业等新专业,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行核心课程小班化教学和专业选修课程群模块化。二是在开放协作中强化能力塑造,组织召开综合性大学农科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并筹建育人联盟,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等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兴农情怀,布局中西部、农业主产省份等实践基地,完善科技特派员等创新推广服务体系,涉农学子赴西部和基层就业人数实现快速增长。

  二、坚持交叉培养,将学科资源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鲜明特色。一是以学科会聚提升交叉培养成效,深化涉农学科与医工信融合,开展“农学+X”博士生培养。二是以基础学科夯实人才培养基石,激活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育人功能,打通理学、人文学科与涉农学科,打造高水平的乡村振兴实验班等。三是以人才制度改革释放育人活力,在涉农学院率先推行特聘研究员2.0制度、全面实施百人计划(C类)等,在招生指标等资源上给予倾斜支持;发挥高层次人才核心引领作用,以“1+1+1”导师团队模式指导优秀学子成长。

  三、强化创新赋能,将前沿引领的科研实训转化为复合型农林人才的内在本领。一是在全球创新中拓展学术攻关视野,与全球伙伴开展实质性合作,重点建设作物基因资源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主动布局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二是在国家创新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依托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协同实践实训体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粮食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创新。三是在区域创新中强化科研实践担当,聚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急需,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建设,省校共建浙江生态文明研究院,让学生在长三角智慧绿洲、海南研究院等校地合作攻关中发挥积极作用。

扎根西部 强农业兴农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吴普特

  一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深化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一是大力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推动设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思政”的思政育人格局。

  二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化实施“三融通、三递进、一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农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开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增设“智慧农业”等4个新专业,开办“城乡社会管理”等8个辅修专业。聚焦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学科群、重大平台、高水平团队集聚效应,注重学科交叉,设立学科群推免专项及“乡村振兴”等研究生培养专项,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

  三是强化农林实践与双创教育。实施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建成189项场站实践教学项目(课程),率先开展中青年教师驻点实践锻炼,形成课程、学生、教师“三进农业一线”的实践教育格局。创立“三面向三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2019年荣获全国“互联网+”大赛主赛道唯一涉农项目国家级金奖。

  二、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勇担强农兴农时代使命。

  一是聚焦“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健康”四大学科使命,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布局,深化履行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命。

  二是深刻把握未来农业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六大特征趋势,推动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着力破解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和战略瓶颈。

  三是构建由科技推广、脱贫攻坚、农民培训、联盟协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新体系,发挥“三团一队”智力扶贫功能,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四是借助“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科教兴林 生态报国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李斌

  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质量、绿色、创新、合作”内涵发展新路径,推进科教兴林、生态报国。

  一、砥砺奋进,科教兴林。建校68年来,学校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培养了一大批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台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旨在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质量意识,以三十条具体举措全面开启一流本科教育的“东林行动”;在“新农科”建设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布局林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方向;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面向林业行业转型发展需求,优化林学类、林业工程类成栋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新建生物科学拔尖人才成栋班,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强化“林中育人”,打造林业行业人才培养高地;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从环境治理切入,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整治与美丽宜居等方面建立多系统协作,服务振兴地方新模式。

  二、继往开来,生态报国。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东北林业大学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林业行业转型发展需求,培养一大批林业科技的领跑者、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传承东林文化基因,彰显东林人才培养的底色。二是要依托学校占地面积2.6万公顷的帽儿山林场,充分挖掘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打造面向全国农林院校的共享实习基地。三是要切实服务行业和地方需求,开展“支林”计划,用好研究生推免政策,选派优秀学生服务林业、林区发展需求。四是要系统推进新农科建设,通过构建新知识体系、新技术体系、新培养过程体系和新实践育人体系这“四个新体系”来重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做强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建立新的科研创新体系这“两个保障”来布局面向未来的科研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强化耕读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李召虎

  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及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殷切嘱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强化耕读教育,培育新农科人才,担好强农兴农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一、强化耕读教育,培育“三农”情怀。122年薪火相传,学校始终以“宏农学 扬国光”为价值追求,传承“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一手拿书本,一手拿锄头”“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等耕读精神。进入新时代,学校倡导“为中华复兴而育人,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以“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为思想指引,强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党员教师示范引领一流课程思政,180名党员领衔主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示范课230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持续开展“百生进百村”农村大调查,通过社会调研、劳动实践、生产实习等,塑造知农爱农情怀。

  二、深化交叉融合,创新培养体系。学校着力“新农科”建设,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促进农理、农工等交叉融合,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实行农科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分类培养,大力培养美丽乡村规划、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发展、现代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人才。

  三、聚焦疫后重振,助力乡村振兴。在战“疫”期间,学校倡议全校师生就地帮扶春耕生产。万名师生采用指导生产、技术帮扶、咨询报告等方式支农助农,相关视频网络总点击量达1.3亿人次。在学校定点扶贫的建始县今年4月脱贫摘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岗位科学家+学生志愿者+产业基地”的教育扶贫模式,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探索长效减贫机制。

  今年7月,学校启动“乡村振兴荆楚行”,聚焦疫后重振、灾后重建,主动对接湖北省17市州,由学校领导牵头,以学院、学科为实施主体,教师带领学生结合专业优势走进一线,实施楚才服务农业产业行动、疫后重振调研宣讲湖北行动等五大行动,服务乡村振兴。

助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江苏大学校长 颜晓红

  学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与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筑牢立德树人初心,践行强农兴农使命,努力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坚定一个初心。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讨论,江苏大学进一步牢固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办人民满意大学,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的办学思路。

  扭住两个关键。一是着力加强知农爱农新型农机人才培养。推进“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筹建农业智能装备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能力。二是着力加强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自筹经费3000万元,立项攻关农机领域“卡脖子”技术,取得系列突破;涉农领域新增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斩获我国农机收获领域首项国家专利金奖。

  汇聚三个资源。一是汇聚全校涉农资源,围绕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一流学科创建全面开展学科梳理,构建以农机装备学科为“塔尖”,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等紧密关联的高原学科为“塔身”,以全校学科的涉农方向为“塔基”,塔尖高、塔身壮、塔基实的涉农学科体系。二是汇聚全国优质创新资源,以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联合开展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攻关。三是放眼全球,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农机教育国际合作。

  面向未来,江苏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和对学校重要批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努力在服务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更大担当作为中提升办学水平、擦亮办学品牌。

  学校于9月3日组织发动全校上下以深入实施“095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一流学科创建、“新农科”“新工科”融合建设与知农爱农人才培养、强农兴农科技创新优势打造、“涉农”高层次人才引育、知农爱农文化与农机产业智库建设以及农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六大行动”,力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进一步把学校打造成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的高地,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服务林草事业建强新时代农科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陈发棣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守绿水青山初心,勇担生态文明建设使命,为生态文明建设育人才,为林草事业改革发展强支撑,为美丽乡村作贡献。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新需求培育新人才。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优势专业布局,推进教学研究与科教融合,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新型“教”“学”关系,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让学生知林爱林,为林兴林,着力培养热爱农林事业的高水平人才。

  二是深化科研改革,面向行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学校以创新质量、服务贡献为切入点,服务林草事业,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牢记使命,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率先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京津冀生态率先突破协同创新中心,完成雄安科创小镇规划;完成北京世园会、冬奥会的展示、设计、景观优化;深度参与青藏科考和“两屏三带”科创工程。重点突破,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研发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发采矿工程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体系;研发人工林灾害发生机制和关键防控技术系统;突破制约油松等建筑材、大径材及脂材兼用林高效培育技术;研发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技术。加速孕育突破性科研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创制桉树、杜仲三倍体,实现世界主要用材造林树种选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世界首张梅花全基因组变异图谱;培育的枫香、栾树等树种开启航天育种新里程。

  三是聚焦系统治理,面向区域发展提供绿色服务。坚持把文章写在强农兴农事业上,写在生态文明的版图上。强化服务支撑,助推绿色发展。先后与80多家地方人民政府、林草行业部门、科研院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参与江西等四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聚焦精准发力,助力脱贫攻坚战。实施“十大行动”,帮助内蒙古科右前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摘帽验收,成效考核获评最高等次“好”。建设交叉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布局。新增北京市生态修复工程学高精尖交叉学科,组建四个研究团队。

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水平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安黎哲

  南京农业大学组织全校上下掀起学习热潮,并在发展规划、新农科建设、服务“三农”等方面,以切实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推动新农科建设。一是专业设置主动适应新农科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二是大力加强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改革力度。在专业课程中,厚植大国“三农”情怀、生态文明理念和农科发展史等育人元素,开发了“尚茶”“农博馆里的稻作文化”“春风花语润桃李”等课程;在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思政选修课、通识核心课、大国“三农”系列课,推出世界农业文明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等特色课程;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共同推进大国“三农”系列教材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在科教协同方面,与农科院系统开展合作,努力构建校院协同、服务国家和地方农业的新模式。在产教融合方面,与涉农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共建遍布全国的综合示范基地、产业研究院,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职能。在农业涉外人才培养方面,启动“国际农业硕士班”计划,为“一带一路”农业对外合作输送国际化、复合型中高端农业人才。

  二、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切实提升服务“三农”能力水平。一是建设重大平台,承载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围绕产业链协同创新,建设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二是闯出产业新路,发挥学科实力服务“三农”。以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盟)为抓手,加快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技术推广能力和平台载体建设能力,建成科技试验示范园(场)等1万余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730余项。根据定点帮扶地区贵州麻江脱贫摘帽后发展需要,深入实施“10+10”行动计划,选派学科带头人帮扶特色产业领域,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获得国务院扶贫办2019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好”的最高等级。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