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考研成绩情况
初试综合156,英语79,总分不高235,初试排名第八(第一名245),最终排名前三,具体排名就不说了,总之是幸运地逆袭了。
二、我考研前的本科基础
本科211财经院校会计学院,平时专业课学得也比较认真,所以不算跨专业,也正因此才有胆量跨校报考吧,后来证明会计本专业的同学还是有优势的;数学方面,从小到大真的一直都是拖后腿的,不考学硕一大半的原因是因为恐惧数学,后来证明专硕的数学对于我来说丝毫不是捷径,而不管怎样的基础只要努力加方法就真的能学好;逻辑,从来没有接触过,玩狼人游戏时候总是逻辑混乱,后来发现只要猛刷题加总结就可以弥补天分的不足;写作,高中就很讨厌作文,高考后就没接触过,日记也不写,但后来证明勤加练习就算零基础也不怕作文拖后腿。
三、院校选择是否与我一样纠结
可能不少同学和我一样,当初都是十分纠结的。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能说一下我自己的想法,为后来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思路吧。
我认为会计专硕考试在院校选择上有两个特点。第一,专硕毕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选择经济发达一点地区的院校较好;第二,专硕初试所有高校都是同样的题目,所以我当初采取的方法是,先不忙定院校,就一个劲朝着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全力复习,掌握主动权,到后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来确定院校。我们这一届记得是十月下旬网上填报志愿,这时可以填报很多所学校,只要都交钱就可以,11月13日现场确认,在你之前网上填报的院校中确认一所。
我对学校的筛选过程是这样的:肯定要考比本校好的学校,财经类:对外经贸、中央财经、财科所、上海财经(复试要考经济学,没信心)、厦门大学(就我了解的信息认为厦大还是偏文科类的、竞争太激烈而且据我考到厦大的同学说有三个从人大保过去的所以实在没胆量)、人大苏州(我老师说要考就应该考本部,考什么某某校区的,都不太好,当然这只是他个人意见);综合类:北大、清华、人大、上交(太难了没信心)、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都不招全日制)、浙江大学(只招6个好像,觉得竞争太激烈没胆量)、中山大学(打研招办说会计专硕招8个,审计专硕10个,中山会计又向来很好,感觉还是竞争太大没胆量)、南京大学。 由于一直待在财经院校,对综合性大学比较向往,我的老师也一直力荐南京大学的会计,说是很受认可,实力不错;综合型大学里面难度最低的当时看来也就属南京大学了,因为打电话到研招办说全日制的总共招20个,推免比例不超过50%;在商学院网站上找到推免名单,惊喜的发现:1.推免到南大的同学一共8个有来自北京交通、南开、湖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西南财经政法等,感觉也没有很高大上;2.我们专业隔壁班有一个我认识的同学被推免到南大了,发短信一问她放弃了南大选择了浙大,我很惊喜那不是留给我们考的又多了一个吗。结果她告诉我还有四个南大本校保过去的没有公示在名单上——晴天霹雳,原来最多只有9个名额给我们考!看起来风险真的很大。
在择校问题上,也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我爸妈一直希望稳妥为好,劝我考本校,我内心非常纠结,至今还记得晚上和爸爸在电话里争论后回到寝室大哭一场把室友吓了一跳——一方面是对更高平台的向往,一方面是对风险的恐惧,真的很难权衡。最终,我还是很纠结地在网上填报志愿时报了中央财经(招150人)和南京大学(招9人),直到现场确认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复习水平选择了南京大学,可能当时很多同学听到只招9个人我还考,真是找死的节奏。不过我还想说一点,当时之所以特别纠结是因为我考虑了太多不可控因素。比如我想外校会不会也有关系户呢?我怎么竞争得过那些有关系有钱的人呢?是不是我考本校把稳一点?其实不管报那所学校都有“别人找关系”的风险,考本校毕竟由于本校保护可能是要把稳一点——但你真的甘心吗?一定要问问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获得文凭为了好找工作?那你可以做非常稳妥的选择,考到即将就业的城市;还是为了想到不同学校听听课,开拓思维和眼界,看看新的环境认识更加优秀的同学,提高自己的能力?那恐怕就应该坚定自己的选择,全身心复习,也意味着要坦然接受风险和最终的结果。然后我还想考到上海的应该就是真心想出人头地的,那是刚性需求,报考南京的应该就是家在这边有些个人因素名校情结的,所以今年南大招生名额从去年的40个缩减到20个,会不会很多由于个人因素来报考的就不会报南大了呢?那是不是竞争就要小一些了呢?中山大学在深圳,南方会计好一点的也就厦大和中山吧,那生源也只有这两所大学可以分流,所以恐怕中山竞争很激烈吧!
其实我认为不管怎么变,只有一个东西是比较稳定的,就是报录比。但即使知道了报录比对我们考生来说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好学校肯定竞争都激烈,所以我认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过去一两年这个学校的初试分数线、真正被录取的同学的实际考分(这个很难获得)、该校复试参考书目和复试考试形式(比如可能对英语特别重视),还有考生的本科来源。就是如此纠结,终于确定了南京大学,心里也完全没有把握,能做的事情就是加紧复习,把风险降到最低。
四、初试复习详细攻略
是的,我初试的复习宗旨就是,尽量降低不确定性,提高成绩波动的下限。下面讲一讲初试怎么复习。具体在什么时间看什么书等等,虽然在各个经验贴中都可以找到,但就我当时的感觉是这种经验再多也不为过,所以我还是决定详细写出来我的复习安排和学习方法
1.要不要报考研班?报哪种考研班?
作为某机构的钻石卡学员,我觉得我太有发言权了——就会计专硕的考试而言,有老师引导是有必要的,因为毕竟逻辑写作需要入门,而数学又和高中的考试侧重点不一样,英语没必要;但是报什么一万多钻石卡、两三万包过班就真的没必要了,如果你期望通过考研机构给你提供的那点儿督促力来保证你的成功的话,还是免了吧,90%还是靠自己努力。
2.如何制定整体复习计划?
我的方法是,上网上把能搜到的基本所有经验贴全部下载下来慢慢看,学习别人在每一科上的成功经验以及教训。我制作了一个excel表格,横向填月份,纵向填经验贴的标题和网址链接,然后把每一篇经验贴里面谈到的在各个月份看了哪些书做了哪些练习填进去,这样一目了然在各个月份应该完成的复习任务,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修改。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把比较好的经验贴下载成TXT格式放在手机上时常翻看,看看别人提到在学习时应该关注哪些点,提醒自己注意。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每隔大概一个月写一下复习心得日记,回顾这段时间学到了哪些方法,目前的知识结构框架怎样(比较适合数学和逻辑的总结),有哪些问题和不足的地方(比如数学总是哪几类型的题目容易出错,设未知数的时候有什么技巧,哪些问题解出未知数后需要回带检验增根,论证有效性分析中偷换概念的错误常常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这都是很细小的点,但易出错),应该怎么改进(比如审题应该更加仔细,英语阅读要找关键词中心句)。
这个反思的过程一开始比较痛苦,需要写得比较详细花很多时间,但我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总结一遍,也是提醒自己注意改进,由此慢慢完善学习的方法,不断修正、强化正确的方向并据此制定下一阶段的复习计划。到后来,定期总结已成为一种习惯,每几次定时套题做完之后就进行一番总结,这样的反思很有必要。
3.哪位老师的课值得一听?
数学,我一直跟着陈剑老师,还有姚科伟老师也上课,但个人认为不如陈剑好;逻辑,赵鑫全老师,他写了《逻辑精点》等书,能看出确实是自己教学经验总结所得,应试非常好,他的面授班我也听了,讲解历年真题,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写作,陈君华老师和赵鑫全老师,两位老师的侧重点不同,陈君华强调规范性、格式,论说文有时比较死板,但他论证有效性分析讲的很清楚,对训练思维很有帮助,赵鑫全强调语言的优美,当然也讲写作套路,他的论说文讲得不错,我建议两位老师都听,再自己多训练摸索;英语,当然就是蒋军虎了,都说他的词汇班应该听,可惜当时不懂就没听,长难句我个人觉得没必要,耽搁时间,多读真题就可以了,真题班和后面的模考班有必要听,会讲一些方法和技巧,还不错,但英语阅读的根本还是阅读能力的考察,读懂文章是运用技巧的前提。
4.各科复习总要领?
(1)数学,多练习多重复多总结
我个人觉得一定要听陈剑的课,因为有很多方法虽然他的书中会讲,但听课的效果事半功倍,以此来学习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多练习,把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下次做类似题目时有意识的运用新学到的方法,放弃自己之前不简便的思路。
都说“三本书做一遍不如一本书做三遍”,这也就是多重复的道理,数学比较经典的那几本书,每一本我都做了不下三遍(当然每一遍只做前一遍标注出来还没掌握的题目),都是在草稿本上做和评改,把心得、好的方法批注在书上答案部分,这样书上题目部分始终干净空白(只有是否掌握是否需要再重复做这一道题的标注),不影响下一次再做这本书(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科目参考书)。 以前我总是听人说要总结规律方法,总觉得是特别空洞的一句话,但考研复习过程中真正静下心来开始写总结,定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结构,我才发现这样的总结是事半功倍。没错,不要怕麻烦,把学到的解题方法和相应题型一条一条写下来,只要提笔开始写,就会发现思如泉涌你能回忆起很多知识点和相应的解题方法、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