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招生简章

2014年大连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14-05-29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招生简章

大连交通大学概况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大连铁道学院,是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

大连交通大о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设有16个教学单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领域,2个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在校博士研究生128人,硕士研究生1285人。

我校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覆盖了11个二级学科。获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5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特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是“提升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培育学科”项目立项建设学科。

学校具有在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75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97人,博士生导师5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以上。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3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层次入选者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8人;大连市领军人才3人;省高校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积极倡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平台24个。其中,2006年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工程中心,2009年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1年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成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012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3年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大连交通大学历来具有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提倡刻苦读书、积极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研究生教育始终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并致力于完善成才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意培养他们的科研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认真求实、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在打好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的同时,重视研究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我校每年选派部分优秀研究生到国外联合培养或进修学习。除组织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所在教研(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使学生从中得到磨练,增长才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现场科研与生产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质量在辽宁省政府学位办历次抽检中均获得较高的评价,每年都有论文入选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

我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我校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每年大量优秀毕业生进入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及知名企业就业。

明德求索构绘世纪蓝图,锲而不舍再创发展伟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大连交通大学形成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和“轨道交通、产学研合作、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交通大学将围绕现代轨道交通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牢牢把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大连市建设东北亚国о际航运中心和建设软件及信息制造基地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p#副标题#e#

各招生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机械工程学院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予权,并具有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校教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省高校“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高水平重点建设学科,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运动与康复机械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验室、人机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示范性专业;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和工程训练教学团队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学院拥有现代机械传动技术、数字化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人机工程与康复器械、摩擦学与信息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研究所、节能减排与精益生产应用技术研究所等6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研究所及共建模具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智能传感测控技术、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机电液系统控制及自动化3个院级研究所。目前在数字化制造理论及实用技术、机械传动设计理论与方法、运动器械与康复器械的研究、先进加工技术的理论与方法、逆向工程理论与技术、机械装备优化设计及加工技术、摩擦学与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8人,高级工程师4人,博士生导师18人,双聘院士3人,兼职特聘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辽宁省精品课程4门。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等一批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上百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科技进步奖25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院积极面向铁路高速重载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接了众多企业委托的设计开发与工程项目,特别在轨道交通装备、石油化工装备、数控机床、运动与康复机械等行业,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属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大装备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

学院拥有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73人,其中教授 28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25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其中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7人,辽宁省攀登学者和特聘教授各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4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7人,荣获铁道部詹天佑奖2人。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连续挤压理论与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车辆焊接技术、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新能源电池材料、光电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等6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主要研究方向。五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359项,科研经费1.6亿元,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具有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与车辆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下设机车、车辆、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交通工程、交通运输5个教研室,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目前拥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协同设计、协同仿真与协同优化省级创新团队,拥有虚拟样机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态仿真、内燃机仿真及性能优化5个校级创新团队,同时拥有载运工具先进技术省重点实验室,设有交通研究所、车辆振动检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噪声与振动控制研究中心、铁路专用设备研究中心、柴油机性能研究室、机车牵引制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随着我校由铁道部归属于辽宁省政府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调整思路,将专业方向在继续强化铁路领域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到公路领域,形成了机车、车辆、城市轨道、铁路运输、交通运输、交通设施、交通规划管理等专业方向的多科性办学体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的好评。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及教授级高工14人,副教授24人。师资队伍中拥有一批博士、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其中包括多名留学回国人员和学者。

学院形成了“车辆振动检测与动力学分析”、“车辆结构分析与现代设计方法”、“车辆噪声分析及控制技术”、“机车车辆结构与零部件疲劳强度及可靠性分析”、“车辆轮轨系统动力学分析”、“机车柴油机性能优化”、“轨道车辆牵引传动与制动技术”、“交通规划与管理”、“运输规划及政策研究”、“现代物流工程”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了数十项国家、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横向科研课题。

土木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院具有力学一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辽宁省“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安全技术咨询及评价中心,同时,拥有“疲劳性能及强度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新型工程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创新团队”、“轨道交通土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等五个校级研究所及创新团队。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22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长期进修经历,多名教师获得“铁道部青年科技跨世纪拔尖人才”、“辽宁省优秀骨干青年教师”、“辽宁省科技千层次人才”的称号。

学院以轨道交通装备、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为背景,形成了“灾害分析理论及应用”、“疲劳断裂与可靠性分析”、“工程结构及动力学分析”、“道路与铁道工程结构研究”、“道路与铁道工程材料”、“隧道与地下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及灾害控制”、“区域安全风险评价理论及技术”、“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流体力学数值分析”等多个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近几年来承担并完成了近百项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和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服务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学院在力学和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学科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并一直受到了社会的积极欢迎和广泛好评。

电气信息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及控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大批先进的科研和教学仪器设备,其中学院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电力牵引与传动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交流牵引互馈试验平台,轨道交通信号控制实验室拥有先进的三维虚拟铁路信号控制系统,信息控制研究所在现场总线控制及嵌入式系统研发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学院在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电力牵引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轨道列车网络控制、电磁兼容设计、车辆电子控制、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应用、信息与通信系统、信号处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学院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9人,高级工程师2人。近年来学院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863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铁道部及省、市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授权的国家各种专利20余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及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共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设有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环境与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工程研究所、新能源化学材料与技术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另设有环境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生物技术教研室、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教授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1人,讲师(工程师)及以下12人,71.5%拥有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衣宝廉院士现担任我院特聘教授。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6人。现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名,大连市优秀专家1名,享受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大连市优秀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百层次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千层次6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大连交通大学教学名师5名。

学院近五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1项、863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辽宁省和大连市等各级科研课题60余项,企业环境保护工程等横向课题10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近3000余万元。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多项成果已应用于生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及设备、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土壤学、大气环境科学与污染防治、离子交换与吸附理论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应用电化学、绿色催化过程与工艺、化学新型材料、海洋生物化工等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研发能力。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具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о及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随着管理学科及相关的机械学科、土木学科的成长得到不断发展。本学科点具有一支整合全校资源的教学科研并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青年教师占61%。辽宁省、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千层次人才2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该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辽宁省、大连市的发展战略,以“轨道交通”和“产学研合作”为特色,依托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等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从科技孵化与产业创新、管理科学理论与技术、安全管理与可靠性分析、知识管理与创新、产业发展与投融资管理等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讲师6名,其中博士15名,辽宁省百千层次人才1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交替、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方法规范的师资队伍。从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物流工程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形成了由优秀物流工程领域专家和科研教学骨干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团队。物流工程专业获得多项政府奖励,取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成果,发表大量高水平科研论文,为政府和企业解决多项交通运输和物流工程领域的实践课题,具有较强的处理实际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因此本专业着力培养就职于交通运输、物流工程领域、政府职能部门和工商企业界的专业实用型硕士学位人才。

学院现有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经营实验室、物流条码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和2个研究中心,并有多处研究生工作室。

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9项,铁道部、教育部、辽宁省等省部级项目54项,大连市各级项目115项。并与中国南车、北车集团等企业联合开展横向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辽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科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他奖项11项。出版专著15部,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63篇,其中著名期刊9篇,核心期刊270篇,被SCI、EI和ISTP收录116篇。

软件学院

软件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是2001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也是国家外专局批准的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学院置身于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西南端,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软件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博士生导师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层次2人,省拔尖人才2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1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授8人,博士13人,大连市优秀IT教师8人,教育部-IBM优秀教师2人。学院设有7个教研室、11个实验室、2个行政管理部门。

软件学院现已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务部重点联系服务外包培训机构”、“中国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送基地”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及“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大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拥有“辽宁省轨道交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辽宁省(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软件工程)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连市对日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科研机构5个。

学院目前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控制、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研发、云计算及搜索引擎、信息安全、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工程理论研究、软件设计方法与理论、软件测试等方向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能力。

软件学院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1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35项,市级项目47项,横向课题50项,项目总金额950万元,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760多篇其中160多篇被三大索引应用。

理学院

理学院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坐落于大连交通大学旅顺口校区。

理学院下设4个教研室(数学、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1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理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6人,兼职特聘教授2人。

理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数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其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三门课程获辽宁省精品课。

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微分方程稳定性、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计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等;物理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物理等。近几年来,理学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5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4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多部。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

理学院一贯秉承“教学第一、重视科研、发展梯队、合理布局”的办学指导思想,素有教学认真、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曾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校级教学名师奖6人、省优秀教师1人、市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第六届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大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人、十余人在校级教学优秀奖大赛中获奖;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成果奖10余项。理学院负责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成绩喜人,多人次获国家、省市奖励。

思想政治理论课о教学科研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思政部共有教职员工28名,其中专任教师2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2名、讲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6名、硕士学位的11名、在读博士生4名。 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5名获大连市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名校教学名师,1名校师德标兵。

思政部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近年来,还承担了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和讲义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10余项。

#p#副标题#e#

硕士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各学科、专业限额接收部分应届本科推荐免试生,欢迎全国各高等学校中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申报我校。

二、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现场确认时须携带学生证。

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现场确认时须携带本科毕业证书。

③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专业课。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报名:

Ⅰ提供六门以上本科专业主干课成绩证明;

Ⅱ英语通过国家四级(其他语种为相当等级);

Ⅲ在国家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所报考专业相关领域学术论文。

④在读研究生,需提供现就读学校同意报考的证明。

(三)注意: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三、学 制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二年。

四、报名方法、时间、地点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网上报名:报考2014年硕士研究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

2013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网上预报名时间:

2013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

2.报名流程: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通讯地址主要用于寄发录取通知书等有关材料,考生务必认真填写通讯地址(省、市、县、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姓名等),通讯地址及个人联系方式须在2014年8月前有效。考生所填的通讯地址须详尽、准确。

现场确认:所有考生(含推免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1.现场确认时间:

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2.现场确认程序:

考生携带本人二代身份证件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时,考生应按照报考点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带齐报考相关材料进行确认。经考生现场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о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五、入学考试

(一)初试

①.初试科目:见《大连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其中考试科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非外国语言学专业的英语一、英语二、日语、俄语及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它考试科目均由我校自行命题。

各科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业务课一、业务课二的满分值各为150分。

②.准考证下载: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初试。

③.初试时间和地点:2014年1月4日至1月5日,地点由各市地报名点统一安排。

④.初试成绩公布办法:初试成绩于2014年3月中上旬在研究生学院网站上公布,不再单独发成绩通知单。

(二)复试

我校将在研究生学院网站上公布复试考生名单(不再寄复试通知书)。

复试科目:外语口语及听力、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复试笔试科目及参考书已经列在招生专业目录上,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要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本科主干课程。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复试时间及其它具体事宜请于国家分数线公布以后到研究生学院网站查询。

复试地点:大连交通大学沙河口校区。

考生复试时须持本人学信网在线验证报告、准考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应届生持学生证),同等学力考生提交相应证明材料。

六、统考科目大纲请考生到当地书店购买。我办不售专业课考试参考用书,考生可在当地书店购买或与我校教育书店(0411-84106778)联系。参考用书可用包含考试大纲范围的同类全国通用教材代替。

七、我校为品学兼优及家庭困难研究生提供“三助”岗位,并给予相应的补助。

八、欢迎访问我校研究生学院网站,了解最新资讯。

九、本简章中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政策о不同,我校将按照教育部政策执行。

资助及优惠政策

根据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要求,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我校学费标准为6000元/学年。我校将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奖学金、三助助学金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凡第一志愿报考大连交通大学并通过我校复试拟录取的考生,第一学年按照入学考试综合成绩优先参评“一等”国家助学金,如未获评则自动获得“二等”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欢迎全国广大考生踊跃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

欢迎全国各地有意报考大连交通大学的考生与我办联系、咨询。

大连交通大学研招办联系方式:

地 址:大连市沙河口区黄河路794号大连交通大学289信箱

邮政编码:116028

电 话:0411-84106587、84109437е

传 真:0411-84106587、84109437

网 址:电子信箱:yjsb@djtu.edu.cn

联 系 人:陶老师、姜老师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