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近现代史在历史学基础考试中的比例和地位
按照08年考试大纲的规定,世界近现史部分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为30%,也就是90分。这一点与07年相比没有变化,估计今后这一比例也将维持不变。世界近现代史包含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部分内容,在考纲中共划分为19个子目,68个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历史学本科教学及历史学学科体系中,构成了世界通史教学的第三和第四两部分,从本科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来看,该部分内容均大大超过世界古代史。对于这一点,从当前最为权威的大学本科历史学世界通史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通史教材的编纂上看得最清楚不过了。该教材六卷的划分情况为:世界上古史一卷,世界中古史一卷,世界近代史两卷,世界现代史两卷。可见,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能占到30%的比重绝非偶然,它是由世界近现代史在整个世界通史体系和世界通史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在07年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所占的90分的分布情况为:选择题为7个小题14分,名词解释为2个小题16分,材料题1道30分,问答题1道30分。这几道题目除材料题需略微涉及到世界中古史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均为独立考查世界近现代史内容,为单纯的世界近现代史题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教材编写、学科划分及实际教学中,世界近代史于世界现代史分属两个严格区分的领域,但在考纲中却是将这两部分实行了合二为一的编排法。在此实际上体现了考纲制定者的一个基本思想,即将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这显然是与当前学术界的普遍做法一致的。而从测试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渗透了命题者的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打破世界近现代史的学科界限,而将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大跨度的专题考查。这从07年考体重可以看得出来。不过,由于在现行的本科历史教学中实际上还是以传统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学科的分别教学为主,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07年考试显然主要侧重了世界近代史的考查,两道大题考查的基本上是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因此,08年考试是否还会如此?很明显,如按照测试学规律分析,08年考试的重点理应转向世界现代史。这一点务请大家注意。不过从总体上来看,07年考试的确较好地体现了当年考纲所规定的考查内容比例。据此,可以认为,既然08年考纲在考试内容的比例上未作变化,而考试中心又对07年考卷非常满意,因而08年考试也必将在考试内容的分配上遵循07年考试的精神及08年考纲的原则。惟须注意的是,估计在08年的考试中07年材料解析题第30题的思路将会继续沿用,即将会继续出现把世界中古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的题目。至于其他题型,估计不会有什么变化。即选择题持6~7个,名词解释题2~3个,问答题1个。
二、08年考纲与07年考纲的比较分析
相对于世界古代史而言,08年考纲对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作的调整比较大。其中增加了3个知识点,分别是:在第4子目“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下增加了“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在第7子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下增加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第12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下增加了“战后的日本”。就增加的这3个知识点来看,均是属于补充和完善07大纲相应子目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的,以第12目为例,其子目标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然而对于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一的“日本”却未有列入,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而同时又有一些知识点在其他子目或知识点中已经涵盖,因而再将其单列出来显然又是不合理的,因此08大纲又对此类知识点予以删除。即07大纲第5子目“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下的“蒸汽技术与电气技术”——该知识点实际上已为第2子目“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下的“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两知识点所包含,因此08大纲便将其删除;第7子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下的“布列斯特和约”——因其实际上已包含在“十月革命”这一知识点中,故08大纲也对其作了删除。
08大纲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中变动较大的当属对07大纲知识点的整合与修正了。兹作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类,表述和措辞的改变。包括以下几处:
第2子目“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改为“工业革命”,“德国的统一”改为“德意志的统一”,“列强瓜分非洲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改为“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
第11个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下的“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改为“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从这些调整看,除了说明07大纲的表述欠严谨、规范、通俗外,不能说明其他的问题,亦即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没有体现出有什么变化。这种调整对复习没有大的影响。
第二类,知识点的整合。有以下几处:
第10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下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大战的结束”分解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方面加强了这两个知识点的地位,另一方面侧重点发生了重要变化,即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性”上去把握它;
第11个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下的“‘铁幕演说’与冷战”和“两大阵营在全球的对峙”合为“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这一调整至少表明了两点:第一,旧大纲的表述不合理,因为“铁幕演说”本身就是冷战史的必备内容,因此原有的表述将会使人理解为这一知识点仅是让大家掌握“铁幕演说”与冷战的关系,而大纲制定者的意图却绝非如此;第二,用冷战来贯穿二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揭示两大阵营对峙的实质,突出了冷战的地位;
第12个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下的“英国的内政与外交”、“法国的内政与外交”、“联邦德国的内政与外交”合为“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与外交”,这一整合实际上没有较深层的含义,主要就是使表述更加简洁,不过也渗透出二战后西欧历史走向联合的趋向,亦即二战后西欧历史的特点就是走向一体化,这就与后面的“西欧一体化”一致起来。因此,大家在复习时应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战后西欧的历史。
第三类,范围扩大了的知识点。共以下几处:
第4个子目“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下的“19世纪后半叶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扩大为“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这样就将与前两个知识点“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专题,就便于命题者进行纵向的大跨度专题考查。而07大纲中所不能包含的19世纪中期的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些重要内容也就纳入了08年的考试范围,比较明显的如“亚洲革命风暴”等内容。
第6个子目“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的“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扩大为“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关系”。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国均势与正统主义原则下确立了近代欧洲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格局——维也纳体系,而神圣同盟仅不过是俄、普、奥三国维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的工具而已,因此原有的规定远不能涵盖此后欧洲国际关系演变的复杂进程。08大纲的这一调整则明显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将此后瓦解和冲击维也纳体系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也纳入了考试范围之中,如由“东方问题”引发的克里木战争及由普法战争所引发的法德矛盾等内容,而这实际上也就与后一个知识点“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连结到了一起。
第6个子目下的另一个知识点“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扩大为了“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因为19世纪末影响欧洲国际关系的矛盾并非仅德法矛盾,更重要的应该是英德矛盾,此外还有俄奥矛盾,而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19世纪后期在欧洲均势下错综复杂的列强矛盾演变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等——理应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第9个子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夸大为“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这是08大纲调整较大的一个知识点,从而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内容丰富的国际关系史内容纳入了考试范围,如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及欧洲安全问题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等等。
第9个子目下的“苏联的工业化与‘斯大林模式’”扩大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因为斯大林模式既包含政治模式也包含经济模式甚至还包含文化模式,因此单纯的工业化不足以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的,而将工业化扩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就全面了。这样就把苏联的党内斗争及农业全盘集体化两个内容也纳入到了考试范围中。
第10个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下的“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扩大为“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虽一字之差内容却增加了许多。其中重点是将日本在远东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纳入了进来,而只有如此才更加符合世界现代史的应有面貌,否则这段历史是不完整的。
第四类,范围缩小的知识点。共两个:
第2个子目“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下的“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缩减为“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因法律制度并非该时期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的主要特色,而其主要体现应是这些国家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倾向和自由主义倾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及其具体体现,如德国的半专制皇帝制度、日本的近代天皇制、英美法等国的政党制度和文官制度等。
第13个子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下的“苏南冲突与‘铁托主义’”缩减为“苏南冲突”。因为什么是“铁托主义”在学术界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将其删去自是必然之举。而经过这一缩减,就是“苏南冲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显得更加醒目。
总之,08考纲的变化从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遵循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将许多在07大纲中遗漏的主干知识增加了进来,从而扩大了08考试的知识范围;二是从知识范围的调整来看,突出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防止了历史发展线索的中断,从而使重要历史内容的脉络更加完整、清晰,如此也就便于命题者的命题工作。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