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政治

2020:基础阶段,我该如何备考政治?

时间:2019-07-11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政治

 摘要:何时开始复习考研政治?一些“过来人”都说,晚点开始没问题。然而,在考研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在,是不可取的。常言道,厚积薄发。“晚点开始”,可以换个方式理解:晚点用大量的时间复习考研政治。

  假如你能在前期相对空闲的时间,每天花十分钟或者每周花一个半小时复习一下考研政治的相关内容,将会为你从容应对考研政治,并最终获得高分增添重要的砝码。

  基础阶段我们怎么复习考研政治呢?

  一、明晰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老先生说,“文看题,书看皮”。在文科学习中,可以先从书本的章节标题入手,了解此书所阐述的基本内容,且思考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考研政治基础阶段复习的两门核心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具有明显的逻辑性。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总共八章内容;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至四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六章)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七、八章)。其中,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分别讲述了唯物论(第二章)、辩证法(第二章)、认识论(第三章)、历史观(第四章)。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唯物论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辩证法回答了世界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认识论回答了人如何认识世界的本原和存在状态,历史观回答了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可以说,考研政治的绝大部分内容,均可通过逻辑思维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的交织状态。

  因此,基础阶段明晰章节逻辑关系,不仅有助于帮助大家梳理整体内容、防止原理遗漏,而且也可为后期进行概念和细节知识的填充打下坚实基础。

  二、理解核心概念及其关键词

  为了减轻后续复习的压力,帮帮建议,考研政治基础阶段复习可以分章理解记忆一些核心概念及其关键词。

  具体方法:第一步,在通读本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3-5个核心概念;第二步,将其连同章标题,抄写在笔记本上;第三步,在每个核心概念上,用特殊颜色的笔迹圈出3-4个关键词;第四步,借助书本和网络,对关键词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将所得写在笔记本上。这个工作,其实是对基础阶段复习效果的一种把控;而动手、动脑的过程,也是加深印象、突出重点的过程。

  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第一章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例,本知识群有三个分支理论——中国梦的提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其中,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可以记忆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个关键词。可在“中国道路”旁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在“中国精神”旁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在“中国力量”旁注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整体步骤看似繁琐,但操作起来很简便,贵在坚持和不断积累。

  三、积累重要时政和官方表述

  最近三年,考研政治明显增加了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方面的考查。这部分内容多、知识杂、出题活。按照我们过去的复习策略,往往是最后一个月才进行归纳和记忆。现在看来,这种“抱佛脚”的方法,不符合新趋势下考研政治备考的要求。

  帮帮建议,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时事政治的复习准备分散在平时。小伙伴们可以在党中央重要会议、核心领导人重要讲话和整数纪念年事件后的第二天,浏览人民网、新华网和光明网的任意一个,用笔记本摘抄官方评述中的经典语言,从而达到对时事政治了解甚至熟知的目的。

  去年以来,不少热点时事政治的内容已经在各大媒体广泛传播,其中,十九届二中和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乡村振兴战略、宪法修订等事件在考研政治中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预计,2020考研政治时事政治的内容还会有所增加。因此,大家可以把这些话题进行深度的归纳和总结,熟知每个重要事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评价”等,最好带入相关政治理论进行适度的分析,这会对你最后获得考研政治的高分,产生积极的影响。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考研政治的复习也是如此。想要获得考研政治高分,基础阶段一定要合理高效的进行备考。以上策略和技巧,只是个人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广大考研的同学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制定并执行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细致认真、持之以恒,才是考研胜利的王道。相信你现在的每一分付出和努力,都会在未来得到加倍的回报!

       (实习小编:时达迪)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