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兰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考研资源网 > 考研备考  > 考研政治

鉴得失,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时间:2015-07-13     作者:考研资源网  所属栏目: 考研政治

语言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元素来提纲挈领、纵横捭阖。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比如“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既形象又深刻,引来百姓一阵叫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简洁到位,生动有力!习近平总书记还经常引用一些古典诗词来阐述他的治国理念,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他用“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来描述亚太共同的发展未来,用“虚谈废务”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鉴得失,知兴替——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鉴得失、知兴替”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原文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乃镜子,意思是说,以铜作镜子,可以使人的衣冠整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以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习近平引用“鉴得失、知兴替”,鼓励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文化,汲取人类文明精华。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列传》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魏征是唐朝著名政治家,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诫唐太宗以历史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此语乃唐太宗在痛失魏征之后的感叹。

“史,记事者也。”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以及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一代代人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而历史是“前车之鉴”,前人之得,可以效仿学习;前人之史,可以引以为戒。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这些名言都是从不同角度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知史而后兴。

唐太宗之所以成就了“贞观之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明白“鉴得失、知兴替”的重要性,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强调要把读书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能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之余经常抽出时间读书,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实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的这段讲话,实际上是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文化,是就学习历史、诗歌、伦理等传统文化知识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判断所做的精辟论述。学习历史,是培养一个人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批评能力;学习诗歌,是提高一个人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学习伦理,则是让人明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礼仪准则。

作为领导干部,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之下,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本国的历史文化,因为国际化的大环境决定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是有世界眼光、能吸取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既可以让人具有理解、包容和尊重异质文化的宽阔胸怀,也为我们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提供全新的视角。

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既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独立的思考,又具有与世界上不同文化平等对话的勇气和底气,那他就能够真正具有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线报名
上传

上传格式要求:doc、docx、rar、zip、xls、xlsx(5MB)

确认报名
地区分站北京 河北 天津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