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这个语篇围绕着 “叫错别人的名字”话题展开,介绍了一项研究,研究指出,叫错名字是和记忆有关的认知性错误,与情感态度无关。
第一段用假设和反问的手法引出对misnaming及其原因的讨论。
第二段先回答了第一段的问题,即母亲叫错孩子的名字并不代表她不爱孩子。为了证明此类观点,提出了一项研究,这一研究表明叫错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人的名字是一种常见的认知错误,它与我们的记忆如何分类和存储熟悉的名字有关。
第三段则是对这项研究的介绍。第一句话介绍了这项研究的发表时间和研究发现,即misnaming 的出现并非是随即偶然的,它出现在特定的关系圈:孩子、兄弟姐妹、朋友。针对这一发现,心理学家大卫·鲁宾认为其有利也有弊,利:可以告诉我们,谁属于群体,谁不属于群体;弊:没有考察对这个错误产生深层次心理意义的可能性。
第四段介绍了这一研究的又一发现,即在这组人中,当名字的首字母或内部发音相同时,会出现误名,并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体貌相似和性别都不是misnaming的原因。
在第五段,作者为了证明第三段提到的misnaming存在于特定的关系圈,对此项研究的实行过程进行了介绍,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人们在诸如孙子、朋友和兄弟姐妹等关系群体中混淆了名字,但几乎从未跨越过这些界限。
第六段,也是语篇的最后一段,是对这下该研究结论的总结,进一步阐述:misnaming与认知和群体有关,与情绪和心理没有可证明存在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几乎和老年人一样高,而男性和女性犯错误的几率一样。老年人和妇女犯这种错误的几率稍高一些,但这可能是因为祖父母的孙子孙女比父母有孩子的要多。此外,考虑到传统的性别规范,母亲可能比父亲更多的和孩子互动。但没有证据表明,当误称者感到沮丧、疲倦或生气时,这种错误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脉络清晰,生词比较少,很容易理解。五个问题,都是细节题,考察检索信息、同义替换、排除错误选项的能力。具体的问题分析我们下次继续分析。